“但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得尽快寻找下一个‘根据地’。伟人说得好,敌进我退嘛。”
苏策刚回蓝田,便赶上第一波流民迁徙,忙得焦头烂额,整整半个多月才稍作喘息。
本想在县衙里闭门休息半个月,却没想到,吏部一纸文书,县丞被调走,他又不得不忙着交接工作。
苏策着实想继续偷懒,可又担心李持向上面打小报告,说自己“懒政”。那帮御史再趁机参他一本,到时候,李世民那边可不好交代。
好不容易将这边的事情理顺,第二批流民又接踵而至……
“这是要把人累死啊!”苏策心中暗自抱怨。
在李世民手下当官,本就不易,尤其是被他盯上的官员,更是如履薄冰。
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信件,苏策一阵头疼。这些信件大多来自各地客商,除了部分订货需求,需要苏策提前备货,便是介绍新客户的。
这些事,苏策一概不管,全部交给福伯去处理。但有几封信,他必须亲自回复。
其中一封,来自李承乾。
李承乾自幼便是太子,作为李世民嫡长子,他所接受的教育资源堪称顶级,诗词歌赋、经典文章都颇有造诣。
但论及政见,李承乾远不及李泰。尽管李世民有意让李承乾参与朝政,着手培养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李泰也常伴左右。李泰凭借着深厚的文官背景,在朝堂议事时所发表的见解,丝毫不逊色于李承乾,二人在李世民面前各展其才,一同走进了李世民的视野。
苏策心中揣测,李世民看似着重培养李承乾,实则是让李泰做他的磨刀石。李世民深知,若李承乾能在与李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日后必能担当大任;若不能,那李泰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备选。
但凡遇到有争议的奏疏,李世民总会让他俩各抒己见,然后加以评判。
可惜,李泰背后站着大半个文官集团,教导他的,既有大儒,也有现任各部官员。在这方面,李承乾没少吃亏,与李泰的较量中,也常常处于下风。
好在前段时间,李承乾因来往蓝田做生意,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在经济之道上,颇有自己的见解,这才稍占上风。
如今,李承乾几乎每隔三天,就会寄一封信到蓝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下来,向苏策请教。
可苏策哪懂这些?论吹牛,他敢称天下第一;论政见,他那点墨水,怎能与朝堂上的精英们相提并论?
不过,苏策手中有一本《教员语录》。刚拿到这本书时,他并未在意,随手丢在一旁。
但为了回答李承乾的问题,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从书中寻找答案。
这一看,可不得了,书中内容,几乎能解答所有问题!
苏策越看越惊叹,随即将其奉为圭臬。
他将书中的答案,结合李承乾的问题,稍加修改后,回信给李承乾。
李承乾收到信后,越看越心惊,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将内容牢记于心,随后便将信件烧毁。
李世民虽知道李承乾与苏策常有书信往来,但并未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苏策本就是李承乾的智囊,两人通信,实属正常,自然不会加以干涉。
李泰已有强大的智囊团,若连一个苏策都不让李承乾拥有,李世民都觉得自己太过“偏心”。
只可惜,李世民从未看过信件内容。否则,恐怕连夜就会派羽林军前往蓝田,将苏策抓回,等待苏策的,将是无尽的囚禁,甚至是与李世民“同赴黄泉”的“殊荣”。
写完给李承乾的回信,接下来的内容,才是苏策最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