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迟疑是燕府出身的文臣武将,一旦能说服他们,其它人便无法阻碍朱棣。
“不是说第三次下西洋才能获取吗?”朱棣皱眉询问,朱高煦却摇头道:
“第三次下西洋是获取大批树皮,而第二次下西洋则是在抵达昆仑角(好望角)后派出先遣船队,在当地学习当地人的语言,搜寻朝廷所需动植物,等待第三次下西洋抵达当地并作为中间人介绍双方。”
“因为要挖掘鸟粪石来制作,而一艘五千料马船顶多能采回五百吨鸟粪石,五百吨鸟粪石和草木灰一起制作后能得到一千五百吨土化肥,因此土化肥产量需要看鸟粪石产量,以及草木灰产量。”
凡是朝中说得上名字的官员勋臣,几乎没有一個人是不在苏松二府购置田地、宅院的。
相比较大明的可选择性,欧洲的选择性就少很多了。
亦失哈将奏疏递给朱高煦,朱高煦先打开了海军都督府的奏疏,看过后才松了一口气。
“按照每亩撒五十斤来看,顶多能顾及九百万亩。”
明初私盐还不算猖獗,不过据朱高煦了解,百姓也基本以食私盐较多,因为私盐比官盐便宜了五文。
“你的政策是什么?”朱棣询问,朱高煦也顺势说道:
“此前儿子最为担心的就是岛上的疟疾和瘴气,不过随着第二次下西洋展开,朝廷也将会从东洲获得可以减轻疟疾症状的药材。”
朱棣呢喃着这个数目,只是稍微细算便明白这土化肥的好处。
他口中所说的“说动”,倒不如说是胁迫,毕竟相比较百姓,当下的官员们更好控制。
他好奇询问那份来自吕宋的奏疏,朱高煦也将其打开看了一眼,满脸笑意的递给了朱棣。
“小琉球还是一片原始,虽然面积不算大,可由于降雨充沛,岛上植被丰富,用来焚烧草木灰不仅能方便日后开拓,也方便解决草木灰问题。”
因此具体的政策内容,他还得和夏原吉、黄福、郭资等人商量过后才能得出结果。
朱棣看着自己面前口袋中的土化肥,目光难以挪动开来,呼吸更是急促了起来。
可如果要把军屯土地集中,那无疑难度更大,波及的百姓更多。
“儿臣准备说动在苏松有田的官员使用土化肥,并让他们吩咐宣传,同时在各县乡镇的官府衙门开设官店,以朝廷名义对土化肥进行摆放售卖。”
“只要朝廷给出政策,儿臣不相信那些用不起农家肥的百姓会不用土化肥。”
“鸟粪石开采困难,儿臣准备先组建船队开采鸟粪石,然后等郑和带回部分树皮和树种后开始着手对小琉球的开。”
待郑和返回大明,下西洋就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下东洋的大明洋(太平洋)贸易活动。
“九百万亩……”
“当下国朝只有南海岛屿上有大量鸟粪石,儿臣算过,即便安排一百艘五千料马船,一年顶多跑三趟,三趟大概能带回十五万吨鸟粪石,经过制作后能得到四十五万吨土化肥。”
有了好东西,朱棣第一想法就是给军屯田用,毕竟大部分军屯田的产出依旧全部上交五军都督府,而这样才能实现朝廷的利益最大化。
他的话说完,整个武英殿安静了不少,朱棣原本看向土化肥的目光,从一开始听到是鸟粪的嫌弃,再到后来听到每亩增产百斤的重视。
如果这条办法可行,那日后朝廷会在江南收取货币税,再将货币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转移给北方,缓解北方钱荒。
这种情况下,如果合理整理吏治,适当政策倾向北方,那民意还可以挽救,不过这时大明已经进入了十七世纪。
如此长此以往下来,北方的货币储量自然是越来越少,钱荒也开始随之生。
朱高煦解释完,朱棣颔道:“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另一份奏疏是什么内容?”
在大航海白银不断涌入大明的背景下,经营丝绸、瓷器、茶叶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四省就好像工厂,不仅直面海洋贸易航道,也在生产加工售卖的产业链上稳步向前,故此经济繁荣。
二府有百姓近三百万口,耕地一千四百万亩,同时也是亩产极高的地方,平均每亩二石。
均田地如果能均,那自然是最好的。
朱高煦作揖躬身,朱棣闻言略皱眉头:“俺……”
想到市场货币问题,朱高煦也对朱棣开口道:
这是一盘大棋,即便是朱高煦自己,脑袋也不免有些乱糟糟的,更别说朱棣了。
一来这二府的水患已经被治理大半,二来则是这里距离南洋、长江、运河都足够近,三来则是这里的粮食亩产高,耕地足够广袤。
一旦货币市场化,那间接税就可以开始征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