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作战方式都是及其原始的。
作战过程中的指挥,也多局限于:主将发布一个笼统的军令,比如进攻、撤退、扎营之类。
具体怎么做,还是由下面的千人将、百人将,一层一层把命令分发下去。
好比去年,河套-马邑战役的马邑分战场。
手握单于庭主力的单于军臣,压根儿就不需要关心战争细节,只需要下达一个‘发起攻击’的命令,然后就可以找个视野好的地方观战了。
身为单于的军臣下了令,底下的部族头人、小王们,则会对自己下辖的万人将、千人长,下达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指令。
比如:隔壁某某部攻打马邑西北侧,俺们攻打东北侧,另外一个部族攻正北。
再往下,百人将们得到指令:供给从某处到某处,这长几十丈的城墙段。
然后底下的将士就自由发挥了——射箭的射箭,冲锋的冲锋。
听到‘进攻’的命令就倾巢而出,听到‘撤退’的命令便如潮水般退去,回军营休息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本质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挥系统的。
斩首行动,最多只能对这个时代的匈奴人,造成政治打击,而非军事打击。
还是拿去年的马邑战场举例。
汉家派出了一支精锐特种作战部队,对军臣单于实施了斩首行动,并成功了!
造成的结果,固然是匈奴一方阵脚大乱,汉室一方军心士气大振!
但紧接着,就必然是匈奴人光速选出一位‘代理单于’——至少也是临时总指挥,接过马邑战场的指挥大棒。
然后继续一层层下达指令:攻打马邑,为死去的单于报仇之类。
具体到高阙,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高阙的守将,或许真的掌握着整个高阙的军事指挥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守将死了,高阙就没有指挥系统了。
或者说,本就没有指挥系统的高阙守军,并不会因为守将的突然死亡,而造成太过严重的指挥混乱。
刘荣甚至都无法百分百确定:高阙,是否真的有一名守将,或是守将性质的最高指挥官。
按照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在战争过程中,几个部族若身处同一阵营,且没有单于或左、右贤王这种明显地位更高者,那战争指挥权,基本就是这几个部族的头人商量着来。
如果这些头人中,有哪一个不小心阵亡了,那也没关系。
草原信奉的丛林法则,会在老头人尸骨未寒——甚至是还没断气的时候,就为部族选出一个新的头人。
高阙也一样。
高阙或许有一位守将,全权负责高阙事务,又或许没有;
高阙的事务,或许是由几个负责驻守的部族头人一同负责。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斩首行动,都是象征意义、精神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做法。
——敌人会很慌,很乱,但缓过劲儿过来后,也会很气!
我方将士会军心大振,却也因为所谓的‘斩首行动’,而就此错失了最佳的突袭发起机会。
念及此,刘荣也基本得出结论:攻打高阙,几乎不存在捷径可以走。
必须正面突破!
必须从外部攻打,并攻破关门,攻入阙内!
于是,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只剩下强攻的手段,能否‘推陈出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