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整个人猛地一震,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
许久之后,李炎才发觉,自己已然单手支撑书案,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如今的大唐藩镇割据,犹如一盘散沙,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
李炎急需一场如诗中所言的风雷变革,来打破这改朝换代的僵局,重新凝聚九州人心。
“万马齐喑究可哀。”
朝堂之上,宦官干政,有识之士难以发声,有志之士被打压排挤,整个朝廷宛如一潭死水——
不正是诗中所描述的,万马齐喑的悲哀景象吗?
“我劝天公重抖擞。”
李炎代入天公,想到自己虽贵为天子,但在中兴大唐的路上举步维艰。
这句诗无疑是在敦促他,身为大唐的天子,要重新振作起来,冲破重重阻碍。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官制度被世家把控,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
国家要想重振雄风,就必须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给予机会。
“好一个一语双关……既是在谏朕,也是在自荐啊!”
李炎心潮澎湃,连胃口都好了不少。
他带着黄巢的考卷,重新回到餐桌前,一边享用晚膳,一边细细品读黄巢的诗文。
等到酒足饭饱,李炎已然有了决断。
“黄巢忠君忧国,富有才学,将他擢升至第三人,以表勉励。”
大唐年间,殿试第二名与第三名统称榜眼。
虽然“探花”这一称谓已经出现,但它并不特指科举考试的第三名;
而是指在宴席活动中,选取同榜最俊秀的二三名进士,作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
等到后世,殿试成为定制,朝廷才会敲定“探花”之名。
就在李炎为黄巢的才学感到欣慰,准备下旨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李炎抬头一看,只见仇士良垂首低眉,小步走了进来,顿时暗道不妙。
直觉告诉他,仇士良入夜前来,极有可能是为了黜落黄巢。
毕竟,黄巢不久前狠狠打了仇家人的脸面,又怎会轻易放过此事。
但李炎毕竟是久经世故的帝王,面上洋溢着出笑容,迎上前去,主动拉住仇士良的手。
“仇将军来得正好,快快入座,同朕共用晚膳。”
“圣上厚爱,老臣实在惶恐。”
仇士良忙不迭地谢完恩,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说道:
“其实,老臣今夜冒昧前来,是想再为我那不孝孙儿伪造解牒一事,向圣上请罪。”
李炎微微一怔,旋即再次浮现出温和的笑意,上前一步,双手扶起仇士良:
“此事朕不是已经知晓了吗?你并无罪过。
“况且,你的‘不孝孙儿’很是争气,朕决定点他作今科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