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上述汇报,黄举天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便吩咐黄成果三人散会后,前往崖州北部渔村查探,看看是否有异常情况。
此时,义子们的讨论也已结束。
黄成功汇总意见后,总结道:
“义父,我们有理由怀疑,王弘业除了仇士良之外,另有新靠山。”
这一推测与黄举天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更关心的是:
“说说看,新靠山是谁?”
放眼当今大唐政坛,除了宦官集团,还有谁能庇护王弘业,甚至为他提供前程?
黄成功立即起身,走到黄举天身旁,面向众人征询道:
“同意皇帝是王弘业新靠山的,举手。”
十二人举手。
“同意李党领袖、宰相李德裕的,举手。”
六十九人举手。
“同意牛党领袖、但目前失势的牛僧孺的,举手。”
三人举手。
“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无人举手。
“弃权的,举手。”
剩下的人全数举手,包括黄举天与黄成功。
面对如此局面,黄举天只能无奈摇头。
这时,黄成仁开口问道:
“义父,您为何如此关心王弘业的态度转变?
“他不是做梦都想着升迁吗?最多待到年底罢了。
“放着不管不行吗?”
不少义子点头附和,显然对这个问题同样感到疑惑。
黄举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你们可知,我为何能化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从长安平安脱身?”
“因为义父吉人自有天相,逢凶自然化吉!”黄成精抢着答道。
“黄成精禁言,成亮来回答。”黄举天淡淡说道。
成亮事先被黄举天知会过问题的答案。
此刻故作沉思状,微微蹙眉,几次张口欲言又止,仿佛正在深入思考。
“是情报。”
终于,成亮猛地抬头,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是阿郎汇总了各方面的情报,事先做出了周密的预案,才能随机应变,全身而退。”
讲到这里,成亮心中也不禁生出一个疑问:
明明自己在长安时,天天跟在阿郎身后……阿郎究竟是如何掌握那么多官场情报的?
但他已经完成了这场会议的使命,剩下的任务只有寡言少语,接受弟弟们赞许的“哇塞”。
“这便是我们不能对王弘业放任不管的原因。”
黄举天伸出手指,指向头顶,语气凝重:
“别看此岛天高海阔,似乎来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