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一般是要导演去感知,然后告诉演员,演员自己琢磨很长时间,然后入戏,到最后拍摄的。
而短时间要拍一部电影,这就很艰难了。
一般来说,除非导演自己就是编剧,否则很难在这么短时间把控角色的人格和性格特点。
而演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适应,那更是痴人说梦。
但是,导演中的某些人,就是有能力带着演员入戏。
别管是什么方法吧,只要能让演员完全进入角色,什么方法不能用?
演技流派本身就分成三种。
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
林轩给斐思妮上的影响,就是毫无疑问的方法派。
体验派,意思就是要求演员和角色合二为一。
那句‘很多演员演戏容易入戏太深,但朕不会’就是体验派的完美诠释。
一个人演皇帝,有时候并不是在演皇帝,而是真的成了皇帝,所以演出出来后,那皇帝就惟妙惟肖。
而方法派和体验派略微不同。
比如演一个gay的角色。
体验派就是要让自己成为gay,但很可能就走不出来了,比如哥哥,就没走出来。
也有一种方法,是把演对手戏的男演员,当成一个女人。
这种就叫方法派。
比如当时的《蓝宇》中,胡大佬就是把火华当成了女人看待去演出的。
斐思妮找不到阿曼达这个角色被陷害,被陷害导致染上毐瘾,对人生失去方向的感觉。
那么,可以让斐思妮找到对自己的人生失去方向的感觉。
她呈现出的状态,就和阿曼达呈现的对人生失去方向的感觉是一样的。
只不过她和这个角色呈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不同的。
但,在电影这种庞大的工业中,一个只有几十个个人镜头的角色,能够表现出状态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根本不需要连缘由都去适应。
这就像《霸王别姬》中,段小楼说的话。
‘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真虞姬固然可以让世人惊叹。
但假霸王就已经足够出色了。
段小楼自己要进入真霸王这种角色,难不成还要提起霸王枪出去连挑二百来人,然后再上台唱戏吗?
不现实。
网友们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最终得到了统一的结论:
【林轩几句话就让找不到门的斐思妮完成了一次非常贴切的演出,我们是看了直播,才知道斐思妮这么演的原因的,可如果没有看到直播,只看到这些镜头,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状态,这毫无疑问是超级成功的演出。】
而此时,正在医院场景拍摄新镜头的林轩勃然大怒。
“这是谁准备的道具?”
“青霉素是这种瓶子装的吗?糊弄鬼呢!”
“道具!”
道具头头看到手底下的人把头埋着,只能站出来顶骂:“林导,是我准备的,不好意思,九十年代末的注射药瓶实在是不好找。”
“干什么吃的!”林轩暴怒:“先拍其他镜头,给你两小时,给我找到要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