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大鹰有很多讲究跟说法,在传统鹰猎文化组成部分当中,属于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一部分。
大鹰翼展更宽,体力储备丰厚,长途飞行能力远比小鹰强悍。
更多的时候,喜欢借着风势气流迁徙南飞,除非遇上小概率的特殊天气,否则集中在某片林子里过夜的可能性非常低。
再加上,越是大个体的猛禽,数量越少,不像雀鹰这种,相对密度比较大,随处可见。
基于这种特点,大鹰在河边小树林这种场子下网很难逮到。
想要逮大鹰,必须要去更高的山头上,用逮大鹰的手拉网或者四指网口的自落网才行。
网具这些,对会织网的文东来说小意思,网口大,网片用不了多久就能制作好,穿上网纲就能用。
想要进山逮大鹰,除了网具之外,还需要逮一只拉大鹰专用的看雀。
这个看雀,也有说法。
讲究的鹰把式,上山打大鹰用的都是鸟中屠夫伯劳。
伯劳也叫虎不拉,山大头,人称雀中鹰,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小型鸟类。
个头撑死不到二两重,却可以捕杀麻雀大小的鸟类,逮到诸如小鸟、小老鼠、小蛇、小蜥蜴等猎物,伯劳鸟会用带有缺刻的喙将猎物咬死,然后挂到诸如树刺、小树杈这种特殊的地方进食。
这种行为,就好似屠夫杀了牛羊,将牲畜挂在架子上割肉似的,屠夫鸟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屠夫鸟嗜杀凶猛,在生态位上,跟猛禽存在重叠,两者是竞争关系,所以猛禽不管大小,在自己的地盘发现屠夫鸟,攻击起来会额外的强。
这小家伙,本身就属于大鹰小鹰都爱捕食的目标。
另外,伯劳的智商不低,视力也非常强悍,可以在极远的位置就提前发现猛禽的出现,从而做出躲避之类的动作。
也正是因为这点,伯劳才被选作逮鹰的看雀,经过简单调教后,当做鹰把式逮鹰的眼睛。
如果是手里没有鹰的话,想要逮这伯劳,需要用到活的蝼蛄当做诱饵,用绳套法逮伯劳。
文东手里有已经彻底放稳的铁鹞子,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傍晚,距离天黑还有不到一个小时,文东扁着铁鹞子,就在村外的生产路边上溜达。
远远地听到,加加加的叫声,那就是棕背伯劳(伯劳的其中一个亚种)的叫声。
发现了伯劳鸟的大致位置,文东扁着鹰溜溜达达就凑了过去。
隔着十几二十米远提前就发现了站在路边杂树树梢上的目标。
这家伙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强制征用’,正在摇头晃脑的叫着宣示地盘主权呢。
等拉近距离之后,手中的铁鹞子按捺不住起来,几次伸长脖子想要出手逮这只伯劳。
文东凑到十米之内,挑选了个合适的机会,拧腰伸展手臂将鹰扁放了出去。
加加~加!!
发现鹰的伯劳发出一连串急促的叫声,闷头就往树底下草丛里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