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退下的同时,五军都督府的张玉也主动站了出来作揖道:
“陛下,去岁天下有三百七十二个卫,两千八百二十个所,另有二百一十六个守御千户所。”
“如今播州、思州、思南、水西、水东等地土司大多接受招抚,贵州三司也可以着手设立了。”
“去岁支出三千九百六十余万石,钱八百二十五万贯,取旧库四百六十余万石,钱一百一十五万四千余贯。”
在刚才皇帝宣布这件事的时候,不少大臣就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没想到孙铖。
他被朱高煦抱了起来,双脚还在半空中扑腾了几下。
这些各种蝴蝶效应,让永乐年间的局面比历史上好了太多太多,朱棣北征也是能拉出几名善于规划的将领给他,让他不用像历史上那样当一个北征路上的老妈子,什么事情都得他指挥,明军才能干好。
“均田政策没有变化,孔府被我派人监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欺压佃户和百姓。”
这不是官学学子的问题,而是人本身就拥有这种欲望。
“不仅是山西,在整个天下,臣的观点都是这两个。”
要对抗上百万知识分子,这连皇帝都很难做到,就连朱高煦都是先从吉林城一步步巩固基础才能有自己的基本盘和群臣对抗,而群臣能不能拉出那么多学子与新政学子对抗?
毕业岗位紧缺的苗头已经出现了,如果下面的人连这点反应力都没有,那也不适合在岗位上继续待着。
“说实话,三地情况各有不同,其中以山西最为不同。”
前者因为地主土地被海水吞没,佃户失去了收入来源,后者是因为被压迫太甚而导致的起义。
朱棣开口回应,户部尚书郭资见状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汇报工作。
相较于他们,新政学子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对于他们来说,读书的成本并不大,除了书本费和口粮,其余都是朝廷支付的,而他们只要毕业达到标准,就能带领全家摆脱贫困。
儒学学子们看不上的刀笔吏那二十贯俸禄,却是大明九成九以上百姓需要在田地里辛苦三四年才能赚到的财富。
“去岁,朝廷岁入田赋三千五百万石,布帛十二万五千六百匹,丝绵五十二万余斤,绵花绒四十万余斤。”
见他应下,朱高煦也满意点头:“我在这京城被百官牵制,无法前往北边一探究竟,我的双眼除了西厂,便是你们了。”
“去了东宫之后,别忘记晚上去乾清宫吃家宴。”
先是老朱攒下的本钱没来得及被朱允炆败光,故而被永乐朝用到了现在都还没用完。
二十四万六千四百三十二人,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目。
可一旦他们没有执行朝廷的新政,那朱高煦就要准备换人了。
今年如此,那明年呢?后年呢?
随着时间渐渐过去,顶多五年时间,新政就会在大明全面推广,届时再毕业的学子数量不仅多,而且岗位还少。
二十贯俸禄,以当下的米价都能买五十石米,是江南二十五亩田地的产出,是北方五六十亩耕地的产出。
“黔南之地,为虽然还没改土归流,但也先设下普安府、安顺府、都匀府。”
孙铖话还没说完,朱高煦上去便一个熊抱。
这么一想倒也正常,一口气对天南地北四个布政司进行新政推广,如果没有一个能臣坐镇,那的确很容易出岔子。
“一人从吏,全家吃饱”这句民谚便是从永乐五年,官学学子开始大批毕业的情况下开始传出的。
他确实容易骄傲自满,可面对事情的时候却会能冷静下来。
现在要推行新政的,不仅有皇帝和东宫太子,还有新政体系下的上百万学子。
“偌大的河南,居然只有不足一千七百万亩耕地,这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设贵州三司,设贵州十六府,另外六部商讨设置七十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