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盐价无疑是历朝历代最低的,私盐情况也是最猖獗的。
也就是说,海外流入的白银,基本都涌入了这六个省的腰包里,这六个省也是从东向西最先开始货币市场化的省份。
加上官员的贪腐问题得不到解决,百姓对于税收的不满和对法律权威的质疑现象开始增加。
既然如此,干脆还不如把某一地区划分出来,方便管理。
朱高煦将目光收回来放到了朱棣身上,朱棣也在看完小琉球军报后点头道:
“渤海出身的人,儿臣能说服。”
别看只是五文钱,但如果算下来,大明七千万百姓每人少交五文钱,朝廷就减少三十五万贯收入,更别提每个人每年最低吃盐三斤了。
不仅如此,东北的女真崛起,西北的天灾蔓延更是加重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财政问题。
田赋、杂项、商税这样的直接税征收起来过于麻烦,倒是类似盐、茶、铁这样的间接税收起来比较容易。
二府的问题在于,耕地数量没有问题,但耕地质量问题很大,户口划分问题更大。
“他们说北边有一个天然的港口可以建设,这倒是个好消息,不过你准备什么时候登陆岛屿?”
这样的存在,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国之重器’。
朱棣可不是不知民的天子,他很清楚许多江南百姓根本用不起农家肥,因此对于富户来说,土化肥的出现顶多就是增产四十斤,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增产百斤。
“过去七年以来,朝廷从西南和海外收获白银、铜锭经过铸钱环节,如今已经对北方的民间通过以工代赈释放八百余万贯,对南方释放六百余万贯,府库之中尚有新钱六百余万贯。”
同时,昆仑角地区也会建设宣慰司,等待第三次下西洋时为舰队提供一定补给。
相比较宋代几十上百文一斤的官盐,明代官盐价格不过十余文,可即便如此还有百姓觉得贵,这是因为私盐过于便宜了。
如此一来,等到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抵达中美洲就能在当地采买物资,同时派遣陆地先遣队前往中美洲西部地区建设宣慰司。
“俺没有记错的话,现在郑和还在阿里沙国吧?”
如果能断绝私盐,按照正常的官盐价格进行买卖,那大明光盐税便能稳定在三百万贯左右,并且还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增长。
“儿臣的意思是,将土化肥直接分给苏湖松三府的百姓,然后就地征税、买粮。”
只要在中美、南美分别建立一个宣慰司,与当地建立外交和贸易,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许多了。
只要它们能稳住几十年,并不断将金银铜矿运往本土,那随着市场货币储量渐渐充足,加上货币政策偏向北方,那大明就可以开始降低直接税,增加间接税。
“朝廷给出的化肥,按照每斤一文售卖,而多产粮食百斤,上交税粮后还能有三百五六十斤,比原先产量高出五六十斤,而今苏松米价每斤三文,百姓每亩可多赚百余文。”
他沉吟半天没说出一句,末了看了看朱高煦后才道:“俺帮你说服他们,同时会让纪纲和陈瑛帮你的。”
不过相比较它们,大明的其它省份问题就比较糟糕了。
经过这么些年治国,朱高煦也差不多看开了。
“其中水田平均亩产达到一百六十七斤,最高一百八十五斤,水浇田平均亩产一百二十二斤,最高一百四十七斤”
避开春季和冬季台风频繁的这两个季节,船队一年基本可以走两次。
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提前进行货币征收,那只会适得其反。
晚明张居正一条鞭法原本是不错的政策,可这个政策具有强烈的“泛江南”主义。
随着欧洲三十年战争开始,德川幕府闭关锁国这两种世界政治变化的生,世界涌入大明的白银开始急减少,而贸易带来的铜钱流出却在继续。
“虽然这样有些复杂,但朝廷也只是在苏松二府如此收税,并且派遣的里长、粮长、吏员也会是寻常府县的两倍。”
至于这个地方,朱高煦则是选的是苏州、松江二府。
“因此儿臣这次对苏松二府的新政中,还准备采用货币收取的方式来测试江南情况。”
“是。”朱高煦也有些头疼,他只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经济知识,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
西南的银铜矿,吕宋和日本的金银矿,这些矿产是大明市场货币化的重要支柱。
等到回来时,再走中太平洋环流,算上避开台风的时间,顶多两个月就能返回大明。
在如此气候、地理、人口条件下,无疑是集中使用土化肥的最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