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他们现在是骑虎难下,他们想接受的新政是官学,而抗拒的是官学之外的新政政治和经济改革。
“谢陛下恩典,臣等告退……”
他能给解缙他们的路就两条,要么现在主动接受新政,要么以后被迫接受新政。
在他们走出的同时,朱棣也笑了出来:“哈哈,老二看到没,这群老蛮子也有这丑样。”
“留下一万户在当地耕种这三十余万亩耕地,再保障运送糖、油、茶进入当地,变相增加他们的其它食物,这么一来买粮食就容易许多了。”
科举是他们自己要走的路,那他们就老老实实的科举好了。
朱棣拿着那本《黄册》翻阅,但看了看后他又摇头道:“只是产出太少了。”
“确实狼狈。”朱高煦轻笑,同时对朱棣作揖道:
“播州杨氏接受改土归流,那现在就只剩下田家这一个刺头了。”
二人的对话不算深奥,完全是徐硕个人的见解加上蹇义的点拨,但即便如此,还是将如今大明庙堂的一角给揭开了。
不过在他们撤离的同时,明军也分成大小六十支兵马跟随他们返回驻地。
闻言的播州中小六十余家土司这才松了口气,乖乖带领兵马撤离播州。
“得了消息,他便出前往南京去了,不过他的政绩不如你,估计顶多拔擢一级。”
“惟中也中选了吗?”徐硕诧异,他口中惟中是他儿时玩伴王回,表字惟中。
朱棣还想着以后迁回人口,但朱高煦可没这么想过,就西番的环境,没进入工业化以前,当地人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负担。
尽管兵马还没铺开,但当消息传开的时候,先得到消息的,就是一直坐镇重庆府的四川布政使蹇义。
“不会……”
“我年纪大了,左右不过就是侍奉三朝罢了,但你不同。”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迁徙走人口,变相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了。
再给朝廷这么搞下去,等过个几十年,恐怕南北卷就不是保护北方和西南学子,而是保护江南学子了。
“若是皇帝是高皇帝,当今天子,以及未来东宫那样的人,这自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相比较下,杨氏不过是个晚唐被派遣抵御边患的小刺史,所获的资源还是人脉都与田氏比不了。”
解缙等人闻言躬身回礼,随后低着头走出了武英殿。
“以你在巴县推行新政的政绩,这次应该可以拔擢二级,前往府衙担任通判。”
“自太祖高皇帝立国以来,但凡想与宫廷讨价还价的存在,无不在短暂的猖獗后而消亡,尤其是宰相制被废除外,皇帝的权力更甚。”
面对他的询问,徐硕也不假思索道:“贵州之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碰见他们三人,算是明初士大夫和武官们倒了血霉了。
“不过,这样的政治制度,也更为倚重皇帝的个人能力。”
“先生说的是江左和江东、浙西的官员吧?”徐硕开门见山,因为他敬佩蹇义,加上蹇义也有意培养他为自己人,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
蹇义说着,同时也赞许的看着徐硕道:“你留在巴县可惜了,三个月后随我回成都吧。”
蹇义摇摇头,否决了徐硕猜想的同时也解释道:
如他预料般,沐春派出了沐晟将他搀扶松绑,并带到了沐春面前。
“这五百万石算上四川、湖广的定额税粮,足够支撑他们开荒两年。”
“若说要增加名额,自然得是人口增加,竞争变大才对。”
虽说颠沛流离一年有余,但他们也因祸得福,提前山东学子近四年上了官学。
深思过后,徐硕这才开口道:“眼下庙堂的局面,就是由宫廷绝对主导的局面。”
通判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这倒是徐硕所精通的,何况他本来就是山东迁徙吉林的北方人,即便不能回家乡,但能调到河南、北平也不错。
“既然殿下这么说,那就暂时如此吧。”
杨昇为了安抚土司,特意在阵前表演了赤膊上身,自缚荆条的戏码。
“陛下,中卷范围凭空多了一省,自然会导致中卷名额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