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庙堂局势
“罪臣杨昇,误听他人谗言,竟冒犯天威,今自缚请降,望天军勿要为难我播州诸多官员及百姓!”
永乐七年冬月中旬,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当奏疏经过南京朱批还,沐春当即便让人去联系了杨昇,并将朱批和朝廷的意思告诉了杨昇。
诚然,杨昇一开始确实十分愤怒,但在这半个月时间里,沐春已经从綦江调来了更多的火炮。
眼下,他麾下三万大军中有火炮三百门,而这三百门火炮早早便在两军营盘前矗立,时不时以山体作为目标训练,每日炮击来威慑播州那不断集结的土司兵马。
面对明军的炮击训练,播州土司们也没了一开始叫嚣的勇气,渐渐地都倾向于投降。
不过他们也都知道,投降之后就得接受改土归流,因此纷纷担心自己改土归流后的待遇。
“四川这边,我选出了三十二个官员,其中有一個就是你。”
由于此刻的环境比近代还要恶劣,即便是后世川西地区,这个时代朵甘地区的亩产也不过百斤左右。
单说学子数量,解缙他们已经在南下过程中了解过了,今年毕业的新政学子数量足有二十余万。
现在接受新政,江南还能跟上其它新政地区的脚步,要是以后再接受,那江南就得落后十几年了。
此刻的他正在重庆府巴县县衙之中,得到消息时他还在统筹兵马钱粮问题,故此当听说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归流的时候,他还有些不相信。
“现在的情况是,收拾了这四家,基本就收拾了贵州八成以上土司,剩余的黔南土司不管是武力围剿还是招抚都可行,总之贵州设三司的问题已经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将他们人口迁出,将江南百姓迁入。”
见徐硕跟上来后,蹇义才开口道:“你在西南待着也好,现在江南水浑,还是西南安稳。”
“不管是守旧还是新政等派官员,他们都只能在宫廷制定的底线内进行活动,决不能逾越红线。”
不同于渤海和安南的是,贵州产粮地区并不多,因此拿下他后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直到知县徐硕详细解释过后,他才了然的点了点头,随后起身走出书房。
朱高煦看上去是在为百官说话,但实际上却是在断绝解缙他们的念头。
这样的产量,加上无法开垦的土地,无疑让朱棣十分头疼。
北征前他们好不容易养得皮肤白皙,身材匀称或圆润。
朱棣正要端起茶杯时,朱高煦的突然开口让他顿住了。
“父亲,您说,若是江南地区的粮食能增产二成,朝廷的赋税会增加多少?”
蹇义说罢,缓缓闭嘴看向徐硕:“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庙堂?”
在生产力没有提高的这个时代,朱高煦想要让朵甘地区成为可以供给大军粮草的地方,就得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驻足片刻,蹇义走进了书房之中,徐硕也跟随走了进去。
“杨昇,之前的错事我便不提了,交出官印和播州的《黄册》、《鱼鳞图册》,我准许你保留播州杨氏府邸,同时也许诺你麾下土官都会得到对应官职品级的散阶。”
“百万只是一个大概,具体还是得等改土归流才能知道,就如眼下的西番一样。”
“儿臣准备迁出百万土民安置在四川和湖广南部,同时从南直隶调粮五百万石供他们开荒。”
“可是,万一日后出了极个别能力平庸的皇帝,那整个庙堂都会跟随这个皇帝的能力而下降。”
“相信两年之后,贵州的叛乱会变少,同时四川和湖广的耕地会增加。”
历经四个月的风尘仆仆,他们总算在冬月十七赶回了南京,数百名北征文官,几乎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圈,好似一帮从草原逃难而来的难民。
沐春坐在马背上,居高临下的看着杨昇。
“陛下,播州杨氏接受改土归流,这对朝廷是好事,贵州三司也可以设立了。”
虽然已经虚弱的说话有气无力,可解缙依旧在上疏争夺未来的权力。
朱棣依旧在嘲讽他们,可他们还得陪着笑脸。
徐硕说出了他心中的想法,蹇义听后微微颌,没有做出评价。
徐硕作为吉林参与科举并获得进士出身的学子,他的关外汉人身份无疑让他在政治道路上十分平坦,故此没有细想下去,只觉得播州杨氏都已经臣服,那思州田氏恐怕也闹不大。
“这样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解缙没敢和朱高煦争辩,主要他也辩不过朱高煦。
就连蹇义也认为,徐硕会点头选择回到北方,但徐硕却摇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