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阳之下》上映第一天总票房有3。2亿,同期《不过如此》为2。9亿,两部电影顺势成为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冠亚军。
其他的几部电影暂且不提,院线处于观望期,短时间内并不会给电影升降排片率。到大年初二,随着几部电影的口碑开始在网络上逐一发酵,总票房差距开始拉大。
之前就有人预测过《盛阳之下》上两个版本的做法太过鸡贼。到了大年初三这天,这种“预言”转变成现实:各大影院里开始涌入一批带着少年、儿童前来购票观看《盛阳之下》的家庭观影组合。
“妈,我跟你说,我同学说这部电影贼拉炫酷,特效超炫。”
“但是大过年的看鬼片……要不咱还是看动画片吧,你小时候不是最喜欢看这个的吗?”
“那咋啦?你老封建。妈你不带骗人的,你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临场后悔呢?哎呀我求求你了,不行咱看绿色版呗,不吓人,有帅哥,还贼吉利。我同学都在看,今年可流行这玩意儿了。”
这种小孩观众一般从影厅出来后,都会举着手表跟同学发语音嗷嗷叫好。
“臭贝贝,你知道青龙白虎能威武成啥样吗?《盛阳之下》的特效好看炸了!”
“我们中国文化就是最牛的!呔,妖孽,吃我一铲——”
“谁有那时间去看动画片啊,幼稚。哥给你推荐个帅的,鬼片,没见过吧?”
“啊啊啊我要被美强惨帅死了!我跟你说《盛阳之下》特好看,快让你妈带你去看。”
“有部片子贼吓人也特别好笑,男主还超帅的,我又垂直入坑了,我现在追他还来得及吗?”
“《盛阳之下》太炫酷了,这还是剪辑过的版本,不敢相信精剪版是啥样。什么?班里有人看了精剪版?6嗷。不是,谁啊,凭什么啊!”
“包吓人的,包好看的,那做法的手势太帅了我跟你说,你等着嗷,见了面我给你比划。”
“哎哟我痛恨我是个小学生,这个社会凭什么歧视小孩?我超想看恐怖片的,主包心态炸了啊。”
“绿色版咋啦?至少知道剧情,等开学了就不会尴尬了。而且跟我同时进去的还有大人呢,有些大人胆子也不咋滴。”
第三天,《盛阳之下》的单日票房来到5。7个亿,其中有3。1个亿的票房全部来自绿色版。
比数据来得更早的是被青少年顶起来的热搜:
#只有14岁以上知道的世界
那一天,无数小孩都在为自己不能看精剪版的《盛阳之下》扼腕叹息。
凭什么你们年纪大的有特权?该死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之后,权威票房预测网站上对于该影片的总票房预测就由本来的32个亿上涨到了45个亿。
也有人关注到了《盛阳之下》的这种票房构成,纷纷开始发文分析:
“《盛阳之下》的案例是小众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的教科书式营销,也是为了迎合市场作出的妥协。有舍才有得,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种妥协是良性的。现成的例子放在眼前——港味十足的武侠片《最后一把刀》难道不好看吗?可到现在才6亿票房的成绩,不外乎是武侠作为小众文化已死。同理可证,如果《盛阳之下》是传统的纯恐怖片,失去了14岁乃至18岁以下的观众,哪怕余寻光喊破嗓子,最多也是20亿顶天,哪会出现现在可以触碰到50亿大关的局面!”
“《盛阳之下》破50亿应该是板上钉钉的,这是通过综合计算得出的数据。今年的大盘虽然影片多,但是在其他电影或是口碑或是题材限制,只留下了两三部电影能看。而对比《不过如此》的元素单一,《盛阳之下》的素材丰富得有些邪门了,做法也太聪明。一部电影能将大人小孩网罗旗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从《盛阳之下》的制作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的野心勃勃。今年的春节档是缺少工业化的「特效大片」这个类别的。大概是前年的《大梦三千》伤到了资本的底裤,这两年大行其道的都是一些小成本,高叙述影片。谁能想到今年跑出了《盛阳之下》这匹黑马!用顶流中的顶流演员,吸引大投资,做大场面,将小众爱好者和大众热点两手抓,看喜剧的、看恐怖片的、看特效的、看热闹的、看流量的……众多观众齐聚一堂,哪怕是没有涉猎过恐怖片的观众,也能有另一个版本选择。从结果推断过程,只能说制作方下得一手好棋!”
今年排名榜首的两部作品口碑都不错,但中肯的建议肯定是褒贬兼而有之的。有人嫌弃《盛阳之下》不够恐怖,也有人嫌弃《不过如此》的笑点太低俗、老套。但能在春节档期出头,肯定是有更多的人去夸,去宣传“瑕”不掩瑜的点的。
在一堆中肯的建议中,不意外会有人浑水摸鱼,夹带私货。
有营销号装理中客:“《盛阳之下》是什么都想要啊,太贪心了。现在把动画片的受众群体都拉走了,有没有考虑过动画制作公司?这个世界太玄幻,谁能想到受众一直固定的儿童向电影都能受到成人电影的冲击。”
也有同期的主创团队直接发问炮轰:“吃相太难看了,余寻光的嘴脸尤其难看。还说什么要一起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做贡献,合作共赢,那你倒是给我们把排片吐出来。”
在这个大家都在期待《盛阳之下》能爆到哪种地步的时间点,这位业内人士的这种做法,立马遭受到了群众的围攻。
“啊对对对,院线是余寻光开的,他要排片就给,他说给谁上就给谁上是吧?”
“怎么哪一年都能碰到酸菜鱼发羊癫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