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堂正式开课。
对于马钰没有参与之事,宋濂是非常失望的,还去找马皇后询问原因。
马皇后就将原因告诉了他,并且还说了教育尺度问题。
宋濂大为震惊,尤其是对【先明是非,再教权衡】的理念,更是无比认同。
连连自愧不如。
得知了马钰家族留下的有成套学习计划,他也只能无奈放弃收弟子的打算。
但老头心里也有自己的傲气,我承认你背后的长辈很厉害。
可我就不信,你凭借一套学习计划,就能超过我悉心培养的弟子。
于是老头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学习计划。
而且他的学习计划,也参考了马钰提出的教育尺度理念。
不再一味的教导儒家学问,还增加了许多了解民生和实践的课程。
马钰得知后,也不得不说一声佩服。
只是苦了朱标一干人,每天都被沉重课业压的喘不过气。
与之相反的,马钰、朱樉和常升三人就太舒服了。
每天按照马钰的计划,上一节语文课、一节历史、一节算学。
语文课马钰倒是没怎么乱来,除了正常的学习先贤经典,就是偶尔上一节诗词赏析之类的。
他也没有贸然的采用前世思想解读经典,而是先潜心学习。
等真正了解了古人思想,再着手进行诠释也不迟。
他没准备一步跨入现代化,那样会扯着蛋的。
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前进才是最稳妥的。
至于能走到哪一步,他也不知道。
剩下的就真的只能相信‘后人’了。
历史课就更简单了,从史记第一篇开始通读一遍。
史记读完就读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
把正史当故事书看一遍,然后再回头仔细研究。
数学课算是他改动最大的,没有采用现行的算学经典,而是自己编写了教材。
深度也就相当于前世小学的样子。
他还毫不客气的,把阿拉伯数字给引用了过来。
来历很简单,家族长辈跟着极西来的胡商学的。
不过算学教材并没有编写完成,而是前一天晚上编,第二天给两个人用。
可以根据两人的接受能力,自由调整编写进度。
朱元璋和马皇后什么都没说,只是每天让人过来查看学习进度,顺便把当天的算学教材抄录一份带回宫。
三门课程,每天也就学习两个来时辰。
然后朱樉和常升会自发的抽出半个时辰学习武艺。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想行侠仗义手底下功夫不硬怎么行。
习武需要有个对手喂招,一般是那些禁卫充当,偶尔两人也会相互对打喂招。
别看常升年纪小了一两岁,竟能与朱樉打的旗鼓相当,时不时的还能占点便宜。
只能说不愧是常遇春的种。
马钰也会跟着练习,只是他底子太差,锻炼也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而已,成为高手的梦还是别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