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钰笑道:“是,但历朝历代都在这么做,为何还会有朝代更替呢?”
朱标哑口无言。
马钰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治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劝课农桑就四个字。”
“可如何实现呢?在鼓励农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治国需要的是更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此,孔孟思想并未涉足太深。”
态度已经平和下来的朱标,不禁陷入沉思。
宋师学识渊博,教了自己很多东西。
可此时回想,好像真的很少有教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多是分辨是非对错之类的大道理。
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起一丝明悟。
原来如此,大道理是没错,他就是标杆和参照物。
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可大道理吃不饱饭,想让人吃饱饭就需要具体的治国之策。
那么,具体的治国之策在哪里呢?
朱标迫不及待的追问道:“莫非管子和荀子的思想,可以教人具体之策?”
只从这句话,马钰就知道他没读过两人的书。
不过也正常,他再聪明也不过才十三四岁,儒家的四书五经估计都没读完。
哪有时间去看管子和荀子的书。
更何况,从宋朝开始管子荀子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不被人重视,甚至被各种贬低抨击。
李文的家人估计也不愿意让他接触这些‘有害’之书。
得知了这一点,马钰就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了。
不能给讲的太细,因为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两门大学问,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笼统的介绍一下,让他对这两本书有个总体的印象即可。
主意已定,他开口说道:
“然也,荀子的思想核心就一个字:礼。”
“他把儒家思想具象化,形成了可以用来治国的礼。”
“说的再简单点,他能告诉你,怎么做才能接近孔孟树立的标杆。”
“而管子,我愿称之为实用主义集大成者。”
朱标喃喃道:“实用主义……好词,好词啊。”
马钰心道,你能理解就好,也省的我解释了:
“管子是执政者,他只讲方法少讲大道理。”
“当然,他也讲大道理,也讲德行。”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