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佛门异变
释迦牟尼伸手接过盒子,小心翼翼的打开,藏青色的盒子内,是一张明黄色印着佛偈的纸张,纸张包成一个包裹,放在藏青色的盒子里。
那藏青色的盒子可能有屏蔽灵气的作用,在未打开盒子之前,这东西没有半点儿灵气波动,可当盒子打开之后,拿出明黄色的纸张,银黄色的包裹,巨大而强烈的灵气波动浮现出来。
这明黄色纸张也是一件珍贵的宝物,名叫圣人佛偈,是佛门第一代圣人,曾经证道之后,用灵气书写的佛偈,这圣人佛偈一共七章,拥有斩断因果的强大能力,可与包裹中的东西来相比,这佛偈便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只见释迦摩尼打开这佛偈的时候,手都在轻微的颤抖,体现出来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明黄色的佛偈被缓缓展开,其中的事物显露了出来,那是一捧细沙,这捧细沙通体呈现银白色,颗粒均匀,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当细沙显露在阳光之下,细沙上就浮现出了一方小世界的虚影,里面一个陆块缓缓旋转,这还不是最让人惊讶的,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小世界可以看见细节。
如果目力足够,仔细的看,就能分辨出陆块上山山水水,森林荒漠,在所多有,再仔细的看,则能发现十数个大大小小的城市点缀其中,如果再深入地看,城市还能放大,可见每座城市都有所不同,有的依山而建,有的逐水而居,有些是农耕乡村,有些则是贸易为生。
释迦摩尼修为深厚,所以他看到的更多,当他运功双目,再放大一层,就可看到那座依山而建的城市,修有恢宏城墙,两端都连着绝壁,巧妙地利用了天险。
城墙上,甚至可以看到站岗的守卫,还有队队来回巡逻的战士,城区内则十分拥挤,街道狭小,纵横交错,来来回回的人流密密麻麻,也有妖兽被人驯服捆住,随着人流缓行。
如果换玉皇大帝来看,那么他在这细沙之上,还可以看到城中人流的衣饰容貌,如果借助鸿蒙紫气来看,甚至可以看到芸芸众生的表情!
这一粒沙,竟然就是一个世界!这便是佛门三大圣宝之一,佛门世界沙!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佛门世界沙,与十八叶琉璃菩提和金婆罗花共称佛门三大圣宝。
其中,佛门世界沙,一粒世界沙可化万千世界,世间繁华。充满无尽造化之力,十八叶琉璃菩提相传是菩提老祖正道所化,有比如洗经伐髓,脱胎换骨的功效。
而金婆罗花,三千年方得绽放,只需闻上一闻,便能斩断业果,立得重生,自闻嗅的这一刻起,之前的你与以后的你再无关联,这便是佛门的三大圣宝。
而如今,释迦摩尼拿走的世界沙,几乎占佛门总共世界沙的三分之一,可见这三大佛门圣人为斩杀地藏王,下了多大决心。
其实他们担心的倒不是地藏王,就算他天赋再高,佛法再深,也不过初入圣人,他们怕的是玉皇大帝阻止他们的行动,而这世界沙便是抵挡玉皇大帝的准备,最后,释迦摩尼离开了灵山,不知去往何处。
而在天庭之中,玉皇大帝正端坐在凌霄大殿上,十指敲击着龙椅的椅背,不紧不慢,极有旋律。
突然,玉皇大帝敲击龙椅的食指,顿时一停,敲击声突兀的停了下来,玉皇大帝的嘴角露出一抹笑意,他喃喃自语道:“嗯,不错,大鱼终于上钩了。”
玉皇大帝缓缓站起身子,气势变得如渊渟岳峙,一道残影出现,华服的一角在空中打出了一声气爆声,他的本尊已去了万里之外。
在一处峡谷,正道成功的地藏王来到了这里,随后,一道身影从峡谷深处走了出来。
看到那个身影,地藏王的眼神皱缩。
“未来佛……释迦摩尼……”释迦摩尼从峡谷深处不急不忙的走了出来,他的气势如高山一般,令人望而却步。
他的右手拿着一杆大红大黄的佛杖,佛杖顶端挂着三枚拳头大的舍利子,绽放着晶莹的光辉。
他的左手拿着一串佛珠,佛珠圆润而又深邃,上面镌刻着不同的佛门佛偈,彼此形成紧密的联系,使得一串佛珠,犹如一体一般。
他的眉眼间尽是一片慈悲,却夹杂着无穷的杀意,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感觉到极其的不协调,而巨大而亮丽的袈裟披在他的身上,又为其增添了一抹庄严而肃杀。
他面无表情的看着地藏王,低声说道:“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该在此时成佛……”没有再多余的废话,颂完佛号之后,他便径直向地藏王走了过去。
地藏王看着这一幕,感到有些心酸,他嘲讽道:“这就是我佛门所说的慈悲为怀,以天涯苍生为己任?难道为了一己之私与异族携手,紊乱天道,这是佛门该干的事?”
“你们的格局还是太小。”说完这句,释迦牟尼仿佛不想再解释更多的话,抬起了右手的佛杖。
顿时,峡谷内金光大作,无数佛光从佛杖顶端汇集在一起,然后席卷向地藏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佛光能透过地藏王的身体涌向了巨大峡谷的峰脊。
巨大峡谷的每一座山峰,接连涌现出点点佛光,彼此交相辉映,连成一道巨大的阵法,这阵法笼罩了整个巨大峡谷,在龙岩峡谷内圈出了一个方圆数里的小空间。
在这个小空间内,释迦摩尼与地藏王对视着。许久,释迦摩尼开口:“既然是佛门之事,就应该用佛门的规矩来处理。”
“佛门皈依有四,一比佛理,二比佛辩,三比佛法,四比佛缘。”
地藏王也表示赞同,在佛门中,比佛理是比试对佛法典籍精通了多少,以一问一答形式前者问,后者答,然后后者问,前者答,循环三次,看哪个人对佛法更为精通。
而比佛辩则是就一个问题,引用佛法典籍进行辩论,看最后哪方可以辩论成功,这一比,考验的是对佛法典籍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世间万物的参透能力。